《台灣醫學教育目睹之怪現狀》

Liu, Tang Yu
6 min readMay 12, 2019

--

可能我的腦袋比較不好,東西都記不起來吧。

讀醫學系以來,我很納悶,怎麼一個菁英教育可以把同學的學習熱忱消磨成這樣,彷彿知識的學習是一種生活的累贅,讀書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,而是填塞接踵而來的考試,一點都不具「大學」的精神,讓我還以為讀的是小學呢。

台灣醫學教育近史上有很多讀的不開心的例子,略舉一二比較有名的:
蔡依橙醫師陳彥奇上師
在醫學系應該、應該還有很多聰明但被束縛的腦袋吧。
(噢,不是我,我很笨)

以下歸納三個原因:大學前職涯探索、大學教育方式、學後成果檢驗方法。

§ 其一:大學前職涯探索

周一周三是早八午三、周二周四是早八晚五的大量知識填充,偶爾周五再補個胚胎發育課,我聽說陽明大學更加緊湊崩潰。

相比在軍中的沉澱思考人生時光,這樣的節奏如何有時間思考自己的未來?

高中準備聯考、進入職業訓練所,再進入白色巨塔渾噩一生,又怎麼能期待每個人可以探索職涯,活出生命最大的潛能?

(謎之音:
陰謀論,說不定醫院就是需要我們這些勞工,就用課程塞好塞滿,直到你進醫院就沒有回頭路了,因為年華都花在了背誦,這也是你求學生涯僅剩的唯一求生稻草,沒有繽紛創新的知識活水洗禮、只有死板名詞、千年不變結構與機轉構成的致病與治療的因果輪迴。)

可憐的是,制度綁架的學生很難有退路或岔路,微觀一點講,你休學一年,排山倒海的家庭、同儕壓力讓你幾乎不太可能有勇氣休下去。

且20出頭歲迷茫的學子又不一定很確定自己想做什麼。
(高中以前的職涯探索不足,但這又是另一個台灣教育大問題了)

即便現在很確定,也受制於沉沒成本和家庭同儕壓力無法動彈,身邊也有一些突破框架特例(很多都是對資工有興趣的),可能因為有天分的人在軟體開發的易達性(只要有電腦就可以)比較高,比較容易凸顯出來吧,如果是對文學、經濟、電機、法律、財金有興趣的非主流醫學生,他被這麼多科目綁著,除非正課擺爛,不然很難全力投入在這些想要探索的領域。
這些領域的資源易達性也很低,如果你身處在偏僻學校,那就更甭提了。

「大學」都不「大學」了。

到底包括我在內的一小群「被綁架的學子」該何去何從?

你說我不夠厲害,還是有人可以邊讀醫學系邊搞軟體開發啊、邊辦世界級的大會啊。

我同意,目前我也還不知道我適合放在哪裡。

但我有積極大量閱讀書籍、網路文章,參加工作坊,也主動舉辦活動、接觸講者來搜集資訊,同時也用edX等平台另外探索學習。
雖然探索得很慢,但我是有在努力的,我敢說這三年我閱讀課外non-fiction書籍的份量絕對超越同儕,約50本。
透過大量閱讀找尋方向,是我目前的方式之一。

§ 其二:大學教育方式

大學的普遍教學方式,乃是用投影片教學,藉口往往是「知識量太多了」,沒辦法用板書或者其他方式呈現交給同學。

那我想請問同學們,各教學組和各教授,為什麼幾乎所有的醫學系的同學國考前都要上過趙俊彥老師的課?難道是因為趙老師特別會教嗎?
不,只是趙老師夠認真、不賴皮。

我也滿好奇趙老師開課的動機,如果是金錢因素那他大可不必勞神費力出書備課,我猜也是看不下去醫學生痛苦的學習解剖學,才努力整理消化大體解剖,以精簡且有系統的模型圖、能黑板一個、粉筆一枝的畫出解剖概圖。

在長庚大學,某老師要同學回去反覆咀嚼解剖知識,接著每次很緊湊的小考。
笑話,你自己都沒有消化了還要求同學?足夠厲害就不會需要用ppt上課。

這其中有很大的成分是,很多台灣學校,對教授而言,研究才是重心,教學本身是累贅。
但教授自知學校強迫你在這兩個身分之間拉扯,是不是應該和學生一起反映制度的問題,而不是將無能為力化作教學上的懶惰,推托給同學?

教不好,師之過;學不好,生之惰。責任一人一半。

更可悲的是,同學都逆來順受。
(可能也不覺得是逆,反而是可以從老師念ppt上課,「真的學到好多東西喔」)(引述同學的話)。

嘛,可能是我比較笨都讀不起來吧,很多同學都讀ppt就可以讀起來
(開不開心我不敢講,很開心也不錯,祝福各位醫學生生涯前程似錦),
我就沒辦法。
看到ppt我就頭痛,那只是課本的節錄,ppt教學只是老師把課本上的名詞動詞連接詞補上口述而已,整份簡報內容也不是我自己整理的東西,這樣的學習讓我感到十分痛苦。

為什麼現在領先的網路教育平台如 Khan均一仍然用電子板書教學?

目前更先進的教學,是用有流動性的影片教學,比如osmosis或edX。

因為這樣才有「互動」,同學才有辦法跟上,ppt不過是老師懶惰整理的藉口工具罷了。

如果教授可以唸一唸ppt就摸魚過關,那不如做在家裡看教學影片就得了,何必出席課堂?
一個沒有互動的教學,根本不值得花時間參加。
更讓人不解的,是學校會利用「出席率」來評量學生的成績。
其實大家都看在眼裡,如果出席率沒有綁成績,有些教授的課堂就會空空如也,場面十分難看,所以必須用出缺席成績綁著學生的身體,坐在講堂內,癡癡地聽他唸過簡報上的文字。

Amazon CEO Jeff Bezos禁止開會時使用ppt,你覺得呢?

更甚者,不良的教育方式,還要求同學在位置上坐好好,用點名的方式綁架同學的身心,這樣難道是大學的精神?

不,這應該是職業訓練所,心靈的牢籠。

§ 其三:學後成果檢驗方法

講一個醫學系不能說的秘密,其實真心投機取巧者,在醫學系準備期中期末考,都是把歷屆學長姐精心從考場背出整理的「考古題」花個一天讀過一遍,之前完全不需去上課,大概就可以拿個6~70分。

對分數汲汲營營是成績優秀的台生很容易有的盲點,我自覺也曾是這樣的受害者。

當然對系出名門、部分很在意成績的醫學生們,這個分數是不能接受的。
以敝校為例,大一、二時,尚有「通識課程」,這個爭高分現象特別明顯。
有些基礎醫學科目,分數是很難衝高的,因此大家都想選「又涼分數又甜」的通識課。
又,舉手回應有「加分」的誘因,就會看見有些人在課堂中積極舉手發問或回答的現象。

這裡就不討論同學們衝高成績的目的了。
(台灣醫學生想要衝高成績,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會影響到以後在台灣申請醫院的分科,要賺好賺滿當然要考高分,選個皮膚科或者眼科。
不過也有可能真的是純粹為了知識的追求啦)

雖然貪圖這樣的方便,讓我多了很多時間搞東搞西,但我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醫學教育體制。

§ 個人近況

除了時常抱怨一下學校的爛之外,我自己對學習醫學基礎知識的付出,是透過國外的線上醫學教育平台Osmosis,進行個人認為比較有系統的學習。

分享一下,透過以下連結註冊可以免費試用2週:
https://www.osmosis.org/invite/Zr6dqdy

閒暇之餘就多閱讀、多運動、看電影,做個節目

--

--